前些時候,
專業社群行銷
,因為牙齒敏感痠痛,
專業網頁設計
,直覺就找了熟悉的牙醫師看看。醫師告訴我,
行銷達人
,因為部分牙齒旁的牙肉裸露,
台中網路公司
,因此接觸到較刺激或冰冷的食物或飲料時就會痠痛。當場,
漸進式排名
,醫師除了順便洗牙申報健保,
網頁設計
,推薦各種抗敏感牙膏、牙縫刷外,也約了我一周後的門診,進行牙齒裸露部分的「填補」工作。
我回想自己那段時間作息不正常,可能是造成不適的原因,因此,決定要先從自己改善睡眠及飲食開始試試。後來我把睡眠改善了,並吃了較多單位的維生素E、C等營養補充品,果然幾天後就不再痠痛,和醫師的約就暫時取消了。
這是我的經驗,但也是我們醫療採「對抗式療法」的現況。此外,我們習慣將疾病或身體一些症狀的發生,簡化為是因為某某單一原因所造成。因此,常常我們改善了某一個問題的症狀,卻又產生更多的問題。事實上,任何疾病或症狀的發生,都是諸多因素的總和或結果。
對抗式療法 未根治病灶
近幾年來,整個醫療一直在崩壞中。醫療體系中長期存在所謂四大皆空、血汗醫院、大型醫院一床難求、醫療品質低落等議題外,還有更多藥價黑洞的問題。前些時候,爆發某醫療集團被控A健保藥費及醫材中飽私囊案件,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政府沒有管好這個我們引以自豪的健保,對所有誠實納稅的企業主及一毛錢都不少繳的上班族是不公平的。及至放任大型醫療機構爭食浪費全民資源,基層社區醫療萎縮,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不均。如果這不是公平正義的問題,什麼才是公平正義的問題?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他的《台灣大崩壞》一書中提到,「整個醫療資源配置失衡,是所有問題所在。這其中包括醫學中心獨大,地區醫院萎縮,以及預防保健與臨床醫療經費分配不均偏頗等。他說,除了要顧及「已病」者的照護,更要著重於「未病」的預防,人人都健康了,自然可以節省大筆醫療資源,所謂『上醫醫未病』,預防勝於治療。
但是我們在資源分配上卻完全相反,由於臨床醫學的過度發展,使得全部醫療經費九成五以上均用在臨床,亦即用在已病,而非未病」。
「然而,更多醫療照護,人們會更健康嗎?大多時候不是。
影響健康最主要因素是生活型態(飲食、運動、工作等),其次是遺傳及環境,醫療照護的功效不超過10%」,他說。
可惜這個正直敢言又有遠見的署長,終究還是無法見容於亂世之中而下台。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ecine),公布世界29個國家民眾對醫界信任度及服務滿意度調查,其中台灣民眾對醫師信任度排名第12,但是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卻幾乎吊車尾,排名第27,只贏俄羅斯及立陶宛。
民眾對醫師信賴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瑞士、丹麥及荷蘭;醫療服務滿意度最高的前三名則分別為瑞士、丹麥及美國。
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病人就醫不設限,但滿意度卻倒數第三名,這中間當然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這對經常自豪為世界稱許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保險奇蹟(或傳奇)的健保,恐怕是當頭棒喝。
過度醫療 加重社會成本
最近看了一本書,深有所感。凱蒂.巴特勒(Katy Butler)是一位美國作家,長期從事新聞工作,關注議題廣泛從同志題材、愛滋病蔓延、安樂死議題到醫療經濟等。最近讀到以她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所寫的一本書《Knocking on heaven doors》,中譯《偽善的醫療》。
書中描寫一個旅居外地的女兒,看到高齡的父親,從中風到死亡的六年之中飽受摧殘,而醫師致力讓父親「活著」的同時,卻摧殘了母親和家人的人生。
「我發現醫療體系中吊詭的經濟誘因,實為強調積極治療的推手,而病患家屬的無知、畏懼與希望又助長了這個趨勢。父親年輕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照護不只一次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同樣的醫療科技,為何到頭來卻只是延長他的折磨?」
她調查,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年度醫療支出高達5,600億美元左右,其中四分之一主要用在人生的最後一年。但是她後來了解到,過度醫療不僅是一個醫療經濟議題,也是一個日趨嚴重的高齡社會中人力成本的議題。
這個無效醫療與病人權益糾葛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也還是一個爭議。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核准了一種類鴉片的強力止痛藥,引發民眾極大反彈。
因為濫開處方簽,全美一年有17,000人因服用止痛藥而喪命。儘管有這樣的數字,美國FDA還是核准了這個強力止痛藥,28州檢察長正聯名籲請禁止這種新藥上市。
這些都是醫學的經濟與道德面的議題,在我們這個日益老化及醫療體系崩壞的台灣社會,何時會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雖然其躲在白色巨塔的專業迷思中,但嚴重程度恐怕比食品安全問題有過之無不及。
食安風暴,意外地讓衛生福利部出現近幾十年來首位非醫療公衛體系出身的部長,讓人寄予厚望。健康照護政策,少醫療、多健康? 答案似不言而喻。
(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本專欄隔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