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家羅伯.席勒博士日前在「二○一七經濟日報大師智庫論壇」中,
排名系統
,以「投機性資產價格」為題演講。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侯永全/攝影 分享 facebook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日前來台灣訪問,
自然排序
,除了參加在台中舉辦的全球華人不動產學會和亞洲不動產學會的年會以外,
產品代銷
,他也在本報舉辦的大師智庫論壇中發表演講,
網路行銷顧問
,掀起了一股風潮。席勒教授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網站租用
,這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學會,
粉絲團經營
,他的主要貢獻之一是建立了凱斯-席勒不動產價格指數,
專營FB粉絲團
,同時,他也準確預測了2000年及2008年兩次美國經濟泡沫的發生,因而聲名大噪,也因此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尤其在2008年由於美國不動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了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現在美國政府對於凱斯-席勒不動產價格指數非常關注,希望可以避免不動產市場再度發生泡沫現象。其實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不動產價格指數,但是為什麼凱斯-席勒價格指數會如此受到重視?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因為這一個指數不但考慮其中各細項變數的組合以外,席勒還把很重要的所謂「敘事經濟」概念,應用到他的指數當中,做為解釋與預測未來市場可能變動方向的重要參考因素。傳統上,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絕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人們會根據所有的訊息,經過理性判斷之後,做出投資的經濟行為。但是席勒認為其實很多人的行為不一定符合理性預期的,反而比較像是凱因斯所稱的「動物本能」,也就是有很多的直覺反應。問題是這些經濟直覺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時候敘事經濟的概念就很重要了,席勒認為許多人在經濟或投資上的知識,都是透過朋友或者網路上的消息所收集到的,因此當大多數人透過朋友或者其他管道獲得類似訊息的時候,就會跟著採取同樣的行為,最終在一窩蜂的行為之下,導致了泡沫的發生。其實從心理學上來看,這就是簡單的「從眾行為」。但是,這種從眾的行為會如何產生連續性的變化呢?其變化的速度及幅度又該如何去預測呢?席勒因此引用了病理學上大眾傳染病的感染模式,去預測人們之間的影響,從而分析他們在投資或購置不動產的經濟行為,然後再進一步預測泡沫是否會因此而發生。其實經濟學界很早就認知有些預期行為是有自我實現的可能的,比方說如果大家都預期股票價格會上漲,那麼很多人就會本能地想要去買股票,等到大家都去買股票了以後,股價就真的會上漲。然而,這些預期是如何形成的?會如何在大眾之間感染及傳遞?及最終對於股價的影響會是如何?是否會因此而產生泡沫?而且這些預期未來會如何消失?是否會因此導致泡沫的破滅?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很難估計及解答,席勒在其敘事經濟的研究,就是要嘗試回答上述諸多問題。為了解及預測一些觀念在大眾之間的傳遞與傳染的過程,席勒甚至利用大數據資料,去檢視一些重要的經濟概念在經濟學者之間的傳遞及消長過程,包括乘數原理、菲利普曲線、理性預期模型及實質景氣循環模型等。最後,從政策建議層面來看,席勒的研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議:第一,為減少人們的從眾行為,增加每一個人自我判斷的能力,席勒建議應該更廣泛教育社會大眾,有關經濟及投資行為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對於一些投資風險認知的基本知識,才可望減緩人們一窩蜂的投資行為。第二,政府應該利用大數據的模型,去掌握人們的從眾投資行為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提早採取政策因應,以避免泡沫經濟的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