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事件重創台灣食品股,
網路行銷
,金管會公司治理五年計畫,
台中操作排名
,準備要求上市櫃公司將食安與環保議題納入公司治理評鑑。
然而,
韓國泡菜
,食品安全過去不是沒有標準,
年菜預購
,包括ISO 22000食品安全認證,
必買團購
,每家食品大廠都有獲得認證,
租車網
,塑化劑事件發生後,
創業加盟
,食品業者每個廠區都已導入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但這些標準,到底有沒有被確實執行?
很多食品廠客戶告訴我們,他們有推動食安內控,所有供應商都有附檢驗報告。但我們發現,供應商取得驗證後,該報告常常一用就是三、五年,這段期間供應商若存心動手腳,很難把關。這導致食安問題爆發後,業者常搞不清楚哪個採購環節出錯。
很多食品業客戶坦言,事先真的不知道供應商摻雜塑化劑、毒澱粉,他們抱怨事件發生後,外界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辯白機會,但問題是,廠商事先有做好內部的危機管理與溝通機制嗎?
最近爆發食安與環保事件的公司,都不是小公司。我認為,台灣有很多小公司,規模擴大後有可能仍因循過去作法,以食品業龍頭為例,旗下這麼多產品,面對為數眾多的供應商,用過去管理機制就可解決?一旦發生食安事件,把責任推給供應商,消費者恐無法接受。
食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應效法高科技業,高科技業產品外銷全球,很多產品安全、勞動人權等議題,必須遵循國際規範,為了避免供應鏈發生問題,下游的食品業龍頭,應該負起供應鏈管理責任。
供應鏈管理不僅僅是上下游的垂直整併,還涉及到管理系統與資訊系統的整合,供應鏈太過龐雜,只會讓企業暴露在風險中,因此,我們建議食品廠,應該對供應商做好事前、事後的分級與管理。
事前分級是依據供應商的規模、誠信進行分類,進貨之後再依據供應商的等級,決定產品抽檢的強度,一旦發現有摻偽情事,立即停止往來,更重要的是,對於一些長期往來的供應商,食品業者更應該透過管理與資訊系統的分享,讓供應商隨著公司共同成長。
尤其是食品安全法規的遵循,食品龍頭廠應主動提供供應商教育訓練,唯有資訊分享才能讓供應鏈管理透明化,如果每家食品廠基於商業機密,不願與供應商資訊分享,台灣產品履歷將很難建立。(本文由勤業眾信企業風險管理協理溫紹群口述),